每天成千上万的基督徒只是因为跟从基督而遭受逼迫。每天数以百万计的信徒要面对财产可能被充公;他们的领袖遭受殴打、囚禁;他们的家人受到伤害、绑架、甚至被杀。
事实上,马可写作新约《圣经》第二卷福音书「马可福音」时,基督徒遭受的逼迫是他思想的一个问题。最初时期基督教会在很多方面受苦,但是信徒应该怎样认识受苦的意义和价值?耶稣的榜样对他们的苦难有什么教导意义?马可回应这一类的问题,是通过讲述耶稣基督生平的故事,从而坚固初期教会基督徒的信心,鼓励他们的心志坚忍到底。
这是我们「福音书」系列的第三课,我们给它定的标题是「马可福音」。我们在这一课要来仔细看马可对耶稣生平的记载,好使我们能够把他的教导更有效地应用在我们的当代生活中。
我们把对马可福音的学习分成三部分。第一,我们要来看马可福音的背景。第二,我们要探索它的结构和内容。第三,我们要看它的一些主要主题。让我们首先来看马可福音的背景。
我们看马可福音作者本人马可、他的原本读者、还有他写作的情形或处境,以此来探索这卷福音书的背景。让我们首先来看马可福音的作者。
我们要分两部分来看马可福音的作者。首先我们看关于它作者的传统观点;其次我们要探索作者的个人历史。让我们首先来看关于这卷福音书作者的传统观点。
传统观点
早期教会传统毫无争议的指出,马可福音是由约翰•马可执笔的。当我们查看新约《圣经》,我们得知约翰•马可是巴拿巴的表弟。根据使徒行传,他曾经参与保罗和巴拿巴的第一次旅行宣教。他母亲在耶路撒冷的房子是早期门徒聚会的场所。彼得在他的一封书信中称呼约翰•马可是他的儿子。而帕皮亚甚至说约翰•马可跟随使徒彼得到罗马,准确地记载了使徒的教导。(罗伯德•普拉莫博士)
最早说马可写了马可福音的基督徒作家中,其中有帕皮亚。帕皮亚生活在二世纪初,在主后130年左右担任小亚细亚的一位主教。
我们从著名的教会历史学家优西比乌那里了解到帕皮亚的观点,优西比乌是在主后325年左右写作。优西比乌在他写的《教会史》卷三39章15段中记载了帕皮亚的这段引文:
马可担任彼得的翻译之后,准确地记载下他能记得的基督说过、做过的一切事情,尽管他并不是按顺序记载。因为他没有直接听过主说话,也没有跟从过他,而是正如我说的,他后来跟从彼得,彼得的教导是切合他听众的需要。
按照帕皮亚的说法,马可福音非常依赖使徒彼得的教导。马可不是耶稣事奉的目击证人,但是他把彼得见过、听过关于耶稣的事情记载下来。.
我认为我们拥有的最早期的教会传统,足够接近福音书写成的时期,而且,早期福音书流传到人们中具有相当可靠的信息。这方面最好的一个例证,就我们所知是从帕皮亚那里来的,他曾在第二世纪初叶任小亚细亚希拉波利城的主教。帕皮亚写过一个巨著,悲哀的是已经失传了,我们得到的只是他写的一些残卷断篇。但是,这其中有一些关于对福音书的论述。非常明显地帕皮亚告诉我们,马可写的福音书是遵循彼得讲道而来的。根据帕皮亚,马可是彼得的翻译,根据推测这意味着他要把彼得的亚兰文翻译成希腊文或拉丁文。而且,帕皮亚告诉我们,马可是根据彼得讲道的内容为素材写成了这本福音书。我认为这可能是我们有关福音书的最真实的早期传统,的确,我看不出有任何怀疑的理由。(理查德•鲍克汉姆博士)
初期教会的其他作家也证实了马可写了这卷福音书的传统观点。例如成书于主后170年左右,附于第二卷福音书的那反对马吉安派的序言,就直接断言这卷福音书的作者是马可。在大约主后177年写作的教父爱任纽也证实了这种观点。除此之外,最早期给这卷书定下标题的希腊文手稿把它称为按照马可叙述的的福音。
在初期教会,证实马可写了第二卷福音书的证据是很普遍的。事实上,我们没有看到有记载说古代教会对其作者身份存有任何重大争议。虽然在最近几个世纪,一些学者企图否认这个传统观点,但他们并没有驳倒古人对马可是作者的见证,也未能找到这卷福音书本身任何的内容,可以排除马可是它的作者。出于此原因,现代基督徒可以确信,就是马可写了这卷福音书。
我们已经证实了马可写了这卷福音书的传统观点,现在让我们来探索他的个人历史,以便我们能更好理解他的叙述。
根据使徒行传12章12节,马可是一位住在耶路撒冷名叫马利亚的妇女的儿子。就是在她家中,耶路撒冷的一些基督徒聚集在一起,为关在监狱里的彼得祷告。所以马可和彼得以及其他使徒的联系至少在这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
马可也是巴拿巴的表弟,保罗在歌罗西书4章10节提到这一点。马可甚至在保罗和巴拿巴第一次宣教旅行的时候支持过他们。但正如我们在使徒行传13章13节看到的,在这次旅行中途的时候,马可离开他们,回到了耶路撒冷。
因此保罗拒绝马可与他一起开展第二次的宣教旅行。正如我们在使徒行传15章36到41节看到的那样,因着这个问题保罗和巴拿巴分开。所以巴拿巴让马可和他一起在塞浦路斯事奉,而保罗选了西拉代替巴拿巴作他旅行的同伴。
然而,根据歌罗西书4章10节,马可后来重新得到保罗的信任,甚至在保罗其中一次坐牢的时候与他在一起。
后来马可在罗马服事的时候也帮助过彼得。事实上他与彼得关系如此密切,以致彼得在彼得前书5章13节亲切地称马可作「我儿子」。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彼得把耶稣在地上事奉的大部分细节告诉了马可,这些细节被记载在马可福音中。
马可,或全名约翰•马可是个引人入胜的《圣经》人物。他只是简短的出现在几个事件中。他的母亲名叫马利亚,住在耶路撒冷一个房子里,我们知道这一点是因为教会曾经在那里聚会。他是巴拿巴的表弟,而巴拿巴曾经是使徒保罗的宣道伙伴之一。马可曾经加入了他们的第一次宣道旅程。从教会历史中,我们也得知他与使徒彼得的关系密切。事实上,教会的传统告诉我们,马可福音书的写作是基于彼得的回忆。因此,有人会发问,「马可是谁?他又不是使徒。」当然,他不是使徒,这是事实,但是,只要留心一下他的资格,就得知是个相当惊人的资格。几乎可以肯定他从小就见过和认识耶稣。因此,他就是见证人,几乎可以确定是基督复活的见证。而谁是他的指导良师呢?……他主要的两位指导是身为外邦人的使徒保罗和使徒彼得,这实际上就能代表十二个使徒。因此,他有资格像耶稣基督的使徒那样来写此书,他绝对够格。(马可•斯特劳斯博士)
现在我们已经讲了马可是这卷福音书的作者,我们就要来尝试看马可原本读者是哪些人。
古代教会的见证,连同马可福音中的几处细节都指出,在意大利、特别是在罗马城的众教会是马可的原本读者。
我们要简单来看初期教会的见证,以及一些马可福音本身的细节,以此探讨马可是为意大利和罗马的众教会写这卷福音书的观点。让我们首先来看初期教会的见证。
我们之前提到的三个古代见证—帕皮亚(他在主后130年左右写作),那份反对马吉安派的序言(写于主后170年左右),还有爱任纽(他在主后177年前后写作)—都记载说马可是在意大利写成他的福音书,一些见证特别指出是在罗马城。而且这些见证没有一个认为马可把他的福音书发给任何其他城市的教会。这表明马可是写给他居住地方的众教会。这个结论得到彼得前书5章13节的支持,这节经文指出马可与彼得并肩事奉时是身在罗马。
当然就像所有福音书一样,历史证明 上帝的目的是要马可福音被历世历代的全体教会使用。但是,当我们认识到,马可是出于深深关注发生在意大利、特别是在罗马的基督徒身上的事而写这卷福音书时,我们就能更好按照马可的意思来解释马可福音。
除了初期教会的见证之外,马可福音的许多细节也指出他是为意大利、特别是罗马的众教会写了这卷福音书。我们要提马可福音的四个细节,支持他是为意大利和罗马的众教会写这卷福音书的立场。
第一,在几个地方马可向他的读者解释巴勒斯坦的风俗。例如马可在马可福音7章3和4节解释法利赛人洗手的做法。像这样的解释表明,马可的读者包括相当多住在巴勒斯坦之外的外邦人。
与读者是意大利和罗马的人这种观点兼容的第二个细节,就是马可解释了亚兰文的说法。例如请听他在马可福音3章17节对给雅各和约翰起的名字的解释:
还有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又给这两个人起名叫半尼其,就是雷子的意思。(马可福音3章17节)
马可在5章41节,7章34节和15章22和34节提供了类似的解释。说亚兰文的巴勒斯坦人是不需要这些解释的,就连很多巴勒斯坦以外的犹太人也熟悉他们会堂里说的亚兰文和希伯来文。所以这个细节表明马可是为巴勒斯坦以外的外邦人写这卷福音书的。
更清楚指向意大利和罗马读者的第三个细节,就是马可比任何其他福音书作者都更多使用拉丁文词汇,这表明他相当大一部分的读者明白拉丁文。
在一世纪拉丁文在地中海世界并不普及,它主要是局限在罗马帝国的本土意大利。所以马可至少有15次使用拉丁文单词,这就很特别了。例如在马可福音12章42节,他使用了lepta这个拉丁文单词,指的是一种小小的铜钱。尽管他是用希腊文字母拼写这个单词,这个词本身是拉丁文,那些不讲拉丁文的人是不大可能明白这个词的。
表明马可有可能是为意大利、特别是罗马的众教会写这卷福音书的第四个细节,就是马可提到一个名叫鲁孚的人。
在马可福音15章21节,我们被告知背着耶稣的十字架到各各他的那个人是鲁孚和亚历山大的父亲—这两个人在马可福音中没有扮演什么角色。那么马可为什么提到他们?其中一个最好的解释,就是马可的读者认识他们,或者甚至他们就是马可的读者。事实上罗马书16章13节提到一个名叫鲁孚的人是罗马教会的成员。假设他就是马可提到的那同一位鲁孚,那么推论就是马可是给罗马的教会写这卷福音书。
这些单个细节并不能证明马可福音是写给罗马的,但是它们加在一起的结果证实了古代教会的有力见证。正如我们在这一课后面要看到的那样,想到读者地处罗马,这样来读此书,就能帮助我们得出马可特别强调的一些重点,并把它们应用在我们自己当代教会的生活中。
已经看了这卷福音书的作者和原本读者,我们就准备来察看马可福音背景的第三个方面:它写作的情形或处境。
我们要来看马可福音写作情形的两方面。首先我们要看马可写作的时间。其次,我们要看马可写作的目的。让我们首先看马可福音的写作时间。
我们不能绝对确定马可福音的写作时间。但从总体来说,证据似乎指出第一世纪60年代中期到末期是它的写作时间。
古代的见证,如爱任纽和附于马可福音的那篇反对马吉安派的序言宣称马可是在彼得死后写成他的福音书的。彼得最有可能是在主后64年罗马焚城之后,罗马皇帝尼禄逼迫教会期间在罗马殉道的。帕皮亚可能暗示马可在彼得还活着的时候开始他的工作,但他并没有排除彼得在马可完成写作之前就去世的可能性。所以接受马可完成他的福音书的最早时间可能是彼得在主后64年去世前后这种看法,这似乎是有道理的。
要确定马可成书可能的最晚年份就更困难了。正如我们在前面一课看到的那样,许多学者认为马可福音是首先成书的,马太和路加各自写他们的福音书时都使用了马可福音作为参考。因为这三卷福音书没有一卷提到耶路撒冷和它的圣殿被毁(这件事发生在主后70年),许多学者就得出结论,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都是在那时之前写成的。如果马太和路加在各自完成他们的作品前都收到并使用了马可福音,那么我们就可以很有把握地说,马可福音是在比主后70年更早的时候,肯定是在主后69年之前,很有可能早到主后67年写成,这会给马太和路加提供更多时间熟悉马可福音,然后再写他们各自的福音书。
有了马可福音成书时间的概念之后,让我们来思想他写作的目的。
在一种意义上,马可福音和所有其他福音书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目的:为了保存耶稣生平和教训的真实历史记录。从主后5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使徒和对耶稣生死、复活的目击证人离世,所以越发需要保存他们的证词和见证。就像优西比乌和其他初期教会作者提到的那样,马可福音的部分目的就是为了保存彼得对耶稣事奉的记录。
但是保存这个记录,这并不是马可唯一的目的。马可和每一位福音书作者一样,并不只是要他的读者理解一些关于耶稣的事情。他也要他们从耶稣的生平中吸取教训,使他们可以应用在自己的人生中。但他们的人生是怎样的呢?
主后60年代的罗马,对基督徒而言是个相当艰难的时代。你需要知道这一点,直到那时,根据罗马帝国的法规,如果你是犹太人,你就在一个有形的宗教团体中了,在当时被称为合法存在的宗教。因此,对于成为犹太基督信徒,当时并没有太大的迫害,因为对罗马政权而言,他们不过是犹太教的一部分而已。可是,当罗马当权者开始意识到,这个新兴宗教似乎包括了外邦人,非犹太人,这好像与犹太教不同啊?突然间,基督教不再是一个安全或许可的宗教,而且罗马当权者变得对此控制得相当的严密。而这个即将发生的转变或罗马开始意识到这一点,正好就出现在主后60年代初期。主后59年,尼禄王开始变得有点发狂,在他执政的头五年中,其实相当不错,但是,从那时起直到他在主后68年死前,他变得越来越捉摸不定。同时,你知道保罗大约是在主后60年间被带到罗马。他是预备好为基督殉道,愿意向世人展现这个新兴的信仰是为所有人预备的,包括尼禄王本人。所以,完全有可能尼禄自己听到过福音,他开始意识到,他不喜欢这个宗教信仰。本来,我是在此作王作主的,却跑出来个耶稣,岂有此理,基督徒们都宣告说,「耶稣是主。」因此,在主后64年七月在罗马发生了一场大火灾,人们都指责尼禄是负有责任时,他就开始指责这大火是由这群新人,称为新道门的基督徒们干的,这就成了我们都听到过的逼迫悲伤。(彼得•瓦尔科尔博士)
在马可可能写作的年间,罗马的教会正受到罗马皇帝尼禄的逼迫。尼禄在主后54年到68年期间执政。他曾臭名昭著的诬陷基督徒在主后64年放火烧罗马城,用可怕的方法惩罚他们。
在尼禄王时代对基督徒有疯狂的逼迫。罗马最初是以共和国的形式,后来因为恺撒大帝被刺杀,于是亚古斯都就带领军队占据了罗马,解散元老院,从此罗马共和国就变成罗马帝国,恺撒大帝就是第一个恺撒,跟着下来的产生了罗马帝国很凶残的历史,而整个过程当中,尼禄王其实不是最严厉的,还有其它的恺撒都对基督教展开疯狂的逼迫,最明显的就是历史记载的基督徒被屠杀、被钉十字架、被烧死,因此就产生了整个初期教会很多的殉道士,他们就在死亡当中来见证 上帝的慈爱和公义。(陈佐仁博士)
在这段时期,罗马和附近地方的基督徒在很多方面生活困难。就像我们要看到的,马可为他的福音书安排的目的,是要按他们所处的境况服事他们。虽然我们有很多方法来描述马可的写作目的,但在这一课我们要专注在这个观点上,就是马可写他的福音书,为要坚固在罗马受逼迫的基督徒。
马可福音讲得很清楚,罗马的基督徒为基督受苦时,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试探,他们都可以肯定,耶稣已经面对过这一切了。他在罗马的法庭上被冤屈定罪,他被罗马的士兵们殴打,他被钉在罗马的残酷刑具十字架上。但是,耶稣基督通过这受苦全然得胜了。马可要让他的读者放心,如果他们能够忠心跟从耶稣,他们也就能成为得胜者。不错,他们是要受苦,但他们的受苦是他们得荣耀的途径,就像耶稣曾经走过这条路一样。
现在我们已经看了马可福音的背景,让我们来看它的结构和内容。
马可福音从整体上可以分成五大部分。第一,马可在1章1-13节展开他的福音书,相对简短地引出耶稣是弥赛亚的宣告。第二,从1章14节到8章26节,这是一个很长的叙述部分,描写弥赛亚的大能。第三,从8章27节到30节,这是一个很短、中枢般的中间部分,表明使徒们确认耶稣是弥赛亚。第四是另外一个很长的叙述部分,是从8章31节到15章47节,讲的是弥赛亚的受苦。第五是一个简短的结束部分,从16章1到8节,记载了弥赛亚的得胜。我们要比较深入地看每个部分,首先从对耶稣是弥赛亚的宣告开始。
请看在1章1节马可福音是怎样开始的:
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马可福音第1章1节)
马可指耶稣是基督时,他用了弥赛亚这个希伯来文单词的希腊文翻译。类似地, 上帝的儿子这个说法是对耶稣是 上帝的弥赛亚的另外一种说法。
在旧约《圣经》和当时的犹太神学中,弥赛亚应该是大卫王的后裔,他要让以色列重新恢复王权,把国家变为 上帝在地上的国度。
跟在这个开篇宣告后面的,是马可福音1章2到11节对耶稣接受施洗约翰洗礼的简短记载。在耶稣受洗完毕的时候,圣灵降临在耶稣身上,圣父 上帝的声音从天发出,宣告耶稣是他的爱子。就这样圣灵和圣父都证实耶稣确实是盼望已久的弥赛亚。
了解耶稣同时代犹太人对于弥赛亚来临的思想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其实,当时出现了许多不同的信念。我们从死海古卷的一些文献中得知,有些人相信会有两个弥赛亚来临,一个祭司性的弥赛亚和一个君王性的弥赛亚。但是主流的期待是弥赛亚应当是大卫的后裔,他要带来政治上的和平,意味着祂能够驱除罗马人的统治。我认为当时把持宗教阶层的人士认为,如果以色列人能够顺服律法,天国就能来临,为此,从这个角度着眼,他们其实是把耶稣当成一个威胁,因为在他们看来,耶稣似乎不是在提倡顺服律法,而是在违背律法。因此,祂既没有他们所期待的政治资本,同时,就律法而言,祂也有没有按他们期待的方式做事。其实,我认为他们对祂是大为的愤慨。实际上到最后,他们按着申命记13章解读耶稣,认为此人行了这些记号、奇事和神迹,但是,其实祂不过是一个假先知,因此,祂必须要被处死。(汤姆•史瑞纳博士)
但耶稣并不是许多人期望的那种弥赛亚。总体而言,第一世纪的犹太人认为弥赛亚要雄赳赳地开进以色列,接管政权。但我们在马可福音1章12和13节看到,紧接在耶稣受洗之后,圣灵派他进入旷野受撒但试探。他要最终得胜,但按照 上帝的计划,他得胜的必经之路是一段漫长的受苦之路。
马可在宣告耶稣是弥赛亚之后,在马可福音1章14节到8章26节描写了弥赛亚的大能。
在马可叙述的这一部分中,耶稣开始显示他作为弥赛亚的大能和权柄。很多群众聚集来观看他的事奉,并从中得益,但他们没有认识到耶稣的大能证明了他就是基督。事实上,在这一部分没有一个人说他是基督。就连耶稣也对自己的身份保持沉默,也鼓励其他人对此保持沉默。
当然马可福音首批在罗马的读者是基督徒,所以他们已经知道耶稣就是弥赛亚。但马可在叙述的这个部分采取的策略让他们感受到耶稣身边群众的紧张心情,众人必然奇怪这个拥有大能的人到底是谁,他来要做什么。
不幸的是,批判派的学者常常把耶稣的沉默当作是一种迹象,表明耶稣在他事奉的早期自己并不意识到他要担任弥赛亚的角色。但正如我们在马可福音1章11节已经看到的那样, 上帝在耶稣受洗时亲自宣告他弥赛亚的角色。有鉴于此,我们最好看法是该把耶稣的沉默理解为是策略性的。耶稣要实现一个特别的目标,他知道越多人蜂拥到他这里来,这目标就要受越大的拦阻。
马可描写弥赛亚大能的叙述可以分成四个段落。第一,马可提供了一个引言,为这个叙述设立基调。第二,他聚焦耶稣在迦百农这座城市附近地区性的事奉。第三,他解释耶稣的事奉扩展到加利利地区的其余地方。第四,他记载耶稣最终去到加利利以外的地方,甚至去到外邦人占多数的地区。我们要看每一个段落,首先从马可福音1章14和15节的介绍开始。
请听马可在马可福音1章15节是怎样概括耶稣的传道的:
(耶稣)说:「日期满了, 上帝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马可福音1章15节)
马可表明耶稣在加利利的中心目的就是要传讲 上帝的国近了的福音或好消息,以及这国的祝福是赐给所有悔改相信的人的。
马可贯穿对弥赛亚大能记载的始终,聚焦耶稣在加利利地区和这附近的事奉,这事奉是从迦百农这座城市开始,从那里扩展到其他地方。但把马可的叙述和其他福音书作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到马可省略没有讲耶稣在其他地方服事的时候。这些省略表明马可的目的是记载耶稣在加利利地区的活动和策略,而不是提供他所有事奉活动的详细报告。
马可在引言之后,在马可福音1章16节到3章6节描述了耶稣在加利利地区迦百农这座城附近的事奉。
马可一开始在马可福音1章16到20节记载了耶稣呼召他的首批门徒。
我们在这段里看到人对耶稣回应的一方面是根本性的顺服。耶稣对他们说要跟从他,所以他们撇下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成为他的门徒。
接着在马可福音1章21到34节,耶稣在迦百农教训人和行神迹,以此传扬福音。
在这段时间,耶稣的名声开始传遍整个加利利,在他事奉期间他的名声要继续传播。因着他日益增长的名声,群众开始聚集在耶稣周围,常常拦阻他宣告和证实福音的能力。所以他开始指示其他人不要宣扬他是弥赛亚。
然后耶稣离开迦百农,开始在附近的村庄教训人和行神迹,我们在马可福音1章35到45节看到这一点。
耶稣转移到附近的村庄,部分的原因是要通过教训人和行神迹来传讲他的福音;但他这样做,也是为了要躲避迦百农的群众,不让他们拦阻他自由事奉。就像他之前所做的一样,他鼓励见到他的那些人不要广传关于他的事情。
接着马可记载耶稣回到迦百农,在那里他与犹太人领袖发生冲突,我们在马可福音2章1节到3章6节看到这一点。
马可福音的这个段落,讲的是耶稣有赦罪权柄、他为服事罪人辩护、以及他关于安息日教导的事情。但这个段落也引入了他日益增长的名声的另一个后果:攻击耶稣的人开始多了起来,更强烈反对他。事实上这一部分结束的时候是预告了耶稣的死。马可在马可福音3章6节记载,反对耶稣的人如此愤怒,以致他们当中许多人开始阴谋要杀害他。
耶稣之所以不被接受,就在于祂的讲道和祂的神迹。当我们读到新约《圣经》时,我们会问为何人们不接受祂呢?难道他们看不出耶稣的全能吗?难道他们听不懂祂的教导吗?然而,正是基督教导中的有些事情引起了人们的拒绝。其一是他的内容并非是他们想要的。他们期待一个属于这个地上的国度,而他耶稣在讲的是这个国度首先要在人心中产生,改变人的生命,就是 上帝掌管和治理先要从人心开始。其二,他的教导揭示人心。当然,他的神迹被人们无故的仇视,就在于那些反对基督教导的仇敌知道祂的神迹在很大程度上证实着祂所教导的内容。……堕落的人心不会自然、或预备好接受 上帝的教导,基督的事奉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显著例证,因为在此这位与人同在的 上帝,却遭到人的拒绝。(杰夫•洛曼博士)
我们经常带着我们自己的打算来到 上帝面前。我们有我们期待,认为祂应该是怎样的一位 上帝,祂应当怎样来做事。因此,当祂让我们的打算破灭,我们的期待落空后,我们经常就对 上帝失去耐心。正因为如此,当祂来宣讲一个 上帝的国度,是与人们自己想要的国度不一样时,人们就会恨耶稣。祂作为弥赛亚来到这个世界,与他们想象中弥赛亚该有的样式不一样。因此,祂动摇了他们的期待。这是我们都不喜欢的事。有时耶稣被人恨,就是因为祂带来与那时宗教领袖们全然不同的计划。他来宣讲这样的国度,将要拿走他们在宗教生活中特定的能力,地位,权柄和声望,但他们绝不想要这样的事情发生。因此,每当我们带着自己的算盘来到 上帝面前时,我们其实就是在把自己放在了祂的对立面,而不是带着一颗谦卑受教的心,来信靠祂按照祂的意愿带给我们的一切。(埃瑞克•索尼斯博士)
我们已经概览了耶稣在迦百农附近的作为,让我们来看在马可福音3章7节到6章13节,他是怎样在整个加利利地区扩展他的事奉的。
在这个阶段,耶稣在新的地方传讲和证明 上帝的国近了,他去到迦百农以外的地方,到了周围地区其余的地方。他在这些地方传讲悔改和相信的道时,继续吸引群众,也激发起强烈的反对。
这个段落是从马可福音3章7到12节耶稣退下离开众人作为开始的。
这里强调,虽然耶稣尝试把他名声的传播减少到最低程度,他的名声却传遍各处,结果群众开始聚集在他周围,让他的事奉变得困难,以此为整个短落定下基调。看来这种困难是让耶稣把他的事奉扩展到加利利其他地区的一个原因。
叙述的下一段记载了耶稣设立十二位跟从他的人作他特别的门徒,我们在马可福音3章13到19节看到这一点。
耶稣拣选了这十二位门徒来帮助他传讲福音和行神迹。但马可也提醒读者,这些门徒当中有一个人最终要出卖耶稣。对耶稣的反对不仅要来自他的敌人,甚至还要来自最紧密跟从他的人。
在这之后,马可记载了耶稣面对来自律法的教师和他自己家人的反对,我们在马可福音3章20到35节看到这一点。
这段叙述表明,耶稣用神迹的大能宣扬 上帝国度的福音时,他面对来自各方的反对。律法师们不是接受他为弥赛亚,而是相信他是被鬼附的,他自己的家人认为他是疯了。
在这之后,在马可福音4章1到34节,耶稣通过关于 上帝国度的比喻传讲福音。
耶稣通常在被不信的人包围时使用比喻作教导。他这样做是为了向那些相信的人启示 上帝的国度,而对那些不信的人则是把国度隐藏起来。正如他在马可福音4章11和12节对门徒说的一样:
「 上帝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马可福音4章11-12节)
令人难过的是,有时候耶稣的比喻也让他的门徒感到糊涂。但这样的事发生时,耶稣在私下解释他的意思,保证他们可以明白。
马可叙述的这个段落中比喻的要点,就是只有在通过传福音、在缓慢增长的漫长过程之后, 上帝才会把他的国度完全带进来。耶稣正把 上帝的国度带到地上,但是他是以一种延续的方式来如此行,这经常要求跟从他的人要像他一样面对受苦和反对。
在马可记载耶稣的比喻之后,在马可福音4章35节到5章43节是几处彰显能力的记载。
马可在这里记载耶稣控制天气,赶鬼,医治疾病,以及让死人复活。在这些故事当中,每一次人面对危险都极其害怕。但是在耶稣行神迹拯救他们之后,他们的恐惧实际上是加增,因为他们不晓得这个大有能力的人到底是谁。
当门徒们,耶稣的跟随者们看到耶稣行那些奇特的作为时,就是祂正在行奇妙的神迹时,有时会表现出他们的害怕。这是他们看到 上帝行使其作为时的畏惧。例如,在马可福音4章,门徒们在海上遇见了大风暴,大浪冲击船只,船好像要沉了,而耶稣却枕著枕头睡得正香。因此,他们叫醒耶稣,显然是希望祂来摆脱在船上的危险,对祂说,「夫子!我们丧命,你不顾吗?」之后,耶稣起来,斥责风浪,使之平静。结果他们脱离了危险,就是他们曾经惧怕的风浪,然而,此时马可却告诉我们,门徒们这时却感到更大的惧怕。那么,他们究竟为何惧怕?风浪已经消失,海水也平静了。他们的惧怕是因为他们认识到那位能够平息风浪的,只能是那位创造风浪的,祂自己就是 上帝。此时,他们意识到他们是在与那位刚刚平息了风浪的 上帝在同一艘船上。这就在他们中间产生了惧怕,因为我不认为他们此时已经完全了解祂是怎样的一位 上帝。他们一下被耶稣的作为搞懵了,他们还不够把握耶稣的性情。(弗兰克•瑟尔曼博士)
在这些能力的彰显之后,马可在马可福音6章1到6节记载了耶稣在他的家乡拿撒勒面对反对的事。这叙述再次强调,在耶稣事奉的这个阶段,很多人是强烈反对他。甚至就在他的福音带着大能传播,跟随他的众人增多时,他自己家乡的人也拒绝他和他的福音。
最后,关于耶稣在加利利地区事奉的叙述是以马可福音6章7到13节差遣十二门徒的叙述作为结束。耶稣差派他的十二门徒在整个巴勒斯坦地区传 上帝国度的福音并行神迹。但耶稣也清楚表明,当门徒传悔改和相信的福音时,众人也会像对他回应一样来回应他们。一些人要接受他们,但其他人要拒绝他们。耶稣一直教导,尽管 上帝的国度要受人反对,但它要继续增长。
马可在记载耶稣在迦百农城附近的福音事奉之后,在马可福音6章14节到8章26节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耶稣在加利利之外事奉当中弥赛亚的大能上。
马可记载耶稣在加利利以外地方的工作时,继续强调我们已经看过的一些主题。他记载耶稣对 上帝国度的传讲带着大能传遍开来,充满激情的群众反应,以及反对耶稣的人数目加增。
但是马可也开始用新的方法把注意力聚焦在门徒身上。他强调耶稣为面对前面艰难的日子训练他们的方法。他让我们关注他们是怎样经常误解了耶稣的教训,如何在对耶稣的委身方面失败。
马可一开始在马可福音6章14到29节强调耶稣日益加增的名声,以此来开始记载耶稣在加利利以外的事奉。
在过去,当耶稣把他的事奉局限在迦百农附近的地区时,他的名声已经传遍了整个加利利地区。现在他的名声继续在他面前开路。耶稣留在加利利周边地区时,他的名声传遍了巴勒斯坦,甚至传到希律王那里。马可也利用这个机会讲述一个关于耶稣身份的问题。具体来说,马可解释了耶稣不可能是施洗约翰,因为希律王已经处死了施洗约翰。
接着马可在马可福音6章30到56节记载了几件神迹。这个段落一开始是讲耶稣试图脱离人群,但然后描述了几件大能的作为,表明群众一开始聚集的原因。耶稣通过给5000人和4000人吃饱,在加利利湖的水面上行走,以及医治瞎眼和耳聋的人,表现出他的大能。他的神迹证明他对创造界的万有拥有无可否认的控制权。因着这些大能的神迹,耶稣去到哪里,众人就跟从到哪里。有时候他们甚至走在他前面。
在讲了耶稣的神迹之后,马可在马可福音7章1到23节记载了那持续的来自法利赛人的反对。耶稣和法利赛人在怎样正确遵守旧约律法、传统的价值以及圣洁的实质这些问题上发生冲突。结果就是耶稣和富有影响力的犹太人群体之间的紧张加剧了。
最后马可在马可福音7章24节到8章26节记载了另外一系列的神迹。这个段落开始和结束的地方都是在讲耶稣试图回避、甚至拦阻群众。在这些声明之间的地方,它记载了耶稣在犹太人和外邦人中间行了许多神迹,它甚至记载了一些外邦人相信了他。
在这一系列的神迹当中,马可特别关注耶稣门徒的缺点。正如我们在马可福音4章13节看到的,在耶稣事奉的初期,门徒已经不能明白撒种的比喻。在这时候他们还是不能明白他的一些教训。所以耶稣直接面对他们。请听马可在马可福音8章14到17节的记载:
门徒忘了带饼;在船上除了一个饼,没有别的食物。耶稣嘱咐他们说:「你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的酵和希律的酵。」他们彼此议论说:「这是因为我们没有饼吧。」耶稣看出来,就说:「你们为什么因为没有饼就议论呢?你们还不省悟,还不明白吗?」(马可福音8章14-17节)
耶稣是在讲论属灵的败坏,但是他的门徒以为他是在讲他们肚子里的饼。我们很容易明白耶稣为什么会对他们生气。
贯穿马可对耶稣身为弥赛亚的大能的记载,耶稣的神迹和教导证实他确实就是基督。那么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拒绝他?为什么就连他的门徒也那么难来明白他的话并跟从他?这主要是因为耶稣并不是人们预料的那种弥赛亚。他不是按照他们期望的那样升到政治上的显赫地位,而是使用他的大能传讲福音和服事其他人的需要。
主后第一世纪的证据表明,犹太人特别期待有一个政治和军事上的弥赛亚,来建立 上帝的国度;他能够驱除罗马人,击败罗马人,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国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是相当民族主义的。耶稣没有显示任何祂打算去实现标志着这个民族主义的理想,而是表明一个更大的异象愿景。这不仅是关乎罗马帝国,其实是关系到整个的创造界本身。创造界在一个堕落的状态中,耶稣来要反转堕落的结果,重新在地上建立 上帝的国度;这个国度要胜过罪恶;胜过撒旦;和胜过死亡。因此,耶稣的眼光要远大于仅仅是一个政治上的胜利;或仅仅是一个军事上的胜利。(马可•斯特劳斯博士)
犹太人期盼有人能恢复以色列的国已经有五、六百年的时间了。他们没有自己的王,他们没有他们自主权,因此第一世纪的巴勒斯坦是个充满张力的地方。当耶稣来向他们宣告国度就要来临,暗示祂就是弥赛亚时,他们其实是提心吊胆的在听祂说。他们所期待的是什么呢?其实,他们期待有人或许能恢复圣殿;人们怀疑当时的圣殿是否是货真价实,因为那个圣殿是由不信 上帝的大希律王重建,这究竟是否会是 上帝心意中的圣殿。更重要的在于,他们盼望着 上帝拯救以色列民,实现 上帝在旧约里所说的应许。 上帝究竟会怎样成就祂的应许呢?因此,这是他们特别期待的事情。因此,在那样的情形下,他们或许这么想,我们现在是在罗马的占领之下,如果 上帝要实现祂的应许的话,祂一定会推翻罗马帝国。或许他们期待得到政治上的独立。因此,在新约《圣经》中,我们看到耶稣宣告祂是弥赛亚,祂就是要恢复圣殿的那一位。事实上,祂自己就是真正的圣殿;同时,祂也是将要带来 上帝国度的那一位,当然那不会是政治上独立的犹太人国度。事实上,好消息就是耶稣基督君王是整个全球的主宰。因此,与他们期待的有点不同,但是,祂却真是旧约应许的更加深刻的应验。(彼得•瓦尔科尔博士)
马可原本读者很有可能也体会了与十二门徒对耶稣是哪一种弥赛亚的感受一样的张力。罗马的教会是在基督教被人良好待遇时建立的。就像大部分初期教会一样,他们很有可能期望耶稣会相对很快地再来,成全他在地上的国度。但与之相反,在接下来的年间,在尼禄的统治下可怕的受苦和逼迫临到。所以马可讲得很清楚,耶稣永远是那位大能的弥赛亚,虽然他并不总是做跟从他的人期望他会做的事。因为他是大能的弥赛亚,信徒可以相信时候到了,他就要像他应许的那样得胜、成全他的国度。但与此同时他仍是主,无论我们面对什么苦难,他都能支持我们度过。
在马可长篇叙述弥赛亚的大能之后,我们来到他写的这卷福音书的第三大部分:在8章27到30节的一个简短的故事,记载了使徒确认耶稣是弥赛亚。
这是发生在通往该撒利亚腓立比的路上的那著名场景,耶稣引导门徒认信他是基督。几乎每一位研究马可福音的学者都认同这构成了马可福音的中心部分。
马可在这福音书的第一节写道:「 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耶稣是「基督」,弥赛亚。但在这节经文之后,直到现在马可福音中再也没有出现「基督」这个词。马可还没有讲到耶稣是基督,他还没有记载门徒曾称他作基督,或者看见他的人猜测他是基督,甚至鬼魔还没有使用基督这个说法。
实际上几乎每一个试图说明耶稣身份的人都错了。他们以为他只是一个行神迹的人、或者是一位先知、或是施洗约翰、或一个疯子、一个被别西卜鬼附的人。但在这一刻,耶稣决定是时候促使门徒们认信他到底是谁。请听在马可福音8章27到29节他们的对话:
耶稣问门徒说:「人说我是谁?」他们说:「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先知里的一位。」又问他们说:「你们说我是谁?」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马可福音8章27-29节)
在八章的证据之后,使徒最终肯定耶稣就是基督、弥赛亚,把 上帝的国度带来的那一位。
在使徒确认耶稣就是弥赛亚之后,马可福音的第四大部分讲的是弥赛亚的受苦。这个部分是从8章31节到15章47节。
马可在他写的福音书的前半部分,聚焦耶稣大能的事奉怎样引向那荣耀的确认,即他就是基督。但在这里,马可开始强调耶稣弥赛亚工作的一个不同的方面:他在耶路撒冷的受苦和至死。
马可对弥赛亚的受苦的记载分成三主要段落:耶稣预备他的门徒接受他的受苦和至死,他在耶路撒冷与犹太人领袖的对峙,触发他的受苦和至死,以及最后他经历受苦和死亡。我们要探索这每一个段落,首先从马可福音8章31节到10章52节他所作的预备开始。
描写耶稣预备门徒的材料可以分成三块,每块都以他预言他的受苦、至死和复活作为开始。第一块的聚焦是耶稣是国度的主宰,是在马可福音8章31节到9章29节。
马可开始就记载了耶稣把 上帝荣耀国度带到地上的那出乎人意料的策略,就是耶稣的受苦、至死和复活,马可在8章31节到9章1节解释了这一点。耶稣在这块的教导中始终在讲他自己的受苦,并警告门徒,如果他们继续进行他的福音事奉,他们也要受苦。
在这之后,马可在马可福音9章2到13节记载了人常称之为登山变相的那一件事,让人关注耶稣独特的权柄。在这个事件中,耶稣的荣耀是有形地向彼得、雅各和约翰显明出来。摩西和以利亚也和耶稣一道出现,表明耶稣证实和继续旧约律法和先知的教导。但 上帝命令门徒要尊荣和听从耶稣,甚至胜过尊荣和顺从摩西和以利亚。这件事提醒门徒要继续效忠耶稣,超过效忠所有其他的人,鼓励他们说,效忠耶稣是对 上帝和他的旧约启示效忠的最完全形式,以此来预备耶稣的门徒。
最后一块,马可在马可福音9章14到29节显明耶稣控制鬼魔的能力,以此关注耶稣独特的能力。耶稣的门徒不能把一个特别难对付的鬼赶出去,耶稣教导这样的鬼只能通过祷告赶出来。但耶稣他自己能用一条简单的命令把这鬼赶出去,证明他高于其他一切,向他的门徒保证,他有无限的能力成就他的旨意。无论在他被杀时他们会经历怎样的疑惑和惧怕,他的能力都能鼓励他们坚守对他的信心。
马可对耶稣预备门徒面对他的受苦、至死和复活的叙述的第二块,讲的是 上帝的国度的价值观,这块是在马可福音9章30节到10章31节。
正如马可对耶稣为耶稣撒冷所作预备的叙述的每一块一样,这里仍旧是以耶稣预言他的受苦、至死和复活开始。这帮助我们看到马可仍在强调门徒为这些事所作的预备。在这个预言之后,耶稣继续预备祂的门徒们,解释说 上帝判断事情与人的判断不同。所以无论他们受怎样的苦,无论有什么奇怪的事情发生,他们都不要按照世人的看法来对事情作出判断。相反地,他们要相信 上帝正在使用这些事带来他的国度、并要荣耀耶稣。
在马可福音9章30和31节耶稣的预言之后,马可记载了耶稣对国度的价值观的教导。耶稣在这一块表明,在生活的五个领域世人的直觉是怎样与 上帝的真理冲突的。
第一,耶稣在马可福音9章32到42节讲到尊荣的问题,指出在 上帝的国度里最得尊荣的人,就是那些在今生最不受人尊荣的人。
第二,耶稣在马可福音9章43到50节讲到价值。具体来说,他教训跟从他的人要摆脱任何拦阻他们追求 上帝国度目标的事,不管这些事在今生看起来是多么有价值。
第三,耶稣在马可福音10章1到12节讲到婚姻。他的要点就是,最终要按照 上帝的律法,而不是人的法律来看待结婚和离婚—就算按照人的直觉,人的律法看上去更加公平也要这样。
第四,耶稣在马可福音10章13到16节再次讲到小孩子。尽管耶稣之前已经说过,他的门徒还是拦阻小孩子到他这里来。作为回应,耶稣提醒他们, 上帝已经把国度赐给这些小孩子,所以门徒拒绝小孩子就是违背 上帝。
第五,耶稣在马可福音10章17到31节讲到钱财。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那个有钱年轻官员的故事,当耶稣告诉他,他对金钱的依赖拦阻他接受 上帝国度的价值观时,这人就十分忧愁。
在每一块的教导中,耶稣都解释了 上帝国度的价值观,好使他的门徒可以更好预备接受他受苦的死,以及他们跟从他要承受的苦难。
马可关于耶稣为耶路撒冷所作预备的叙述的第三块,是在马可福音10章32到52节,讲的是 上帝国度的领导力。
耶稣在马可福音10章32到34节预言他受苦、至死和复活之后,分三点讲到国度的领导力这个问题。
首先,他在马可福音10章35到40节说雅各和约翰要与他一道受苦。他们要喝同一个苦杯,受同样的洗。这些暗喻意味着跟从耶稣的人因着事奉他,就要与他一道受苦。
第二,耶稣在马可福音10章40到45节把国度中的领导力描写为服事。他之前讲论国度的价值观时曾经两次讲到这个观念,但这是他第一次解释背后的原因:基督徒的领袖要作仆人,因为他们效法基督的榜样,而基督是通过受苦和为罪死亲自作仆人。
第三,耶稣通过向瞎子巴底买施怜悯,说明作仆人领导的动机。仆人领导不可只是为了要在国度里得到更大赏赐而作出牺牲,他们作出牺牲,而是因为真正怜悯他们服事的人。
耶稣呼召基督徒领袖要与众不同,应当是他们众人的仆人。在马可福音10章45节这段美妙的经文中,耶稣将祂跟随者们的领导风格与周围的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不同突出出来。在马可的时代,主流的领导模式就是罗马帝国展现出对他人民的强权和控制。耶稣却说,「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因此,耶稣正是在要求和命令祂的跟随者们,效法祂的领导风格和模式,作为仆人领袖,而不是跟随马可同时代中,风靡于罗马的主流领导模式。(贵葛•派锐博士)
耶稣坚持说不可按世界的领导模式来塑造 上帝国度的领导力,而是要效法他自己受苦的榜样。
在某些方面,对马可在罗马的读者而言,这必然是让他们沮丧的消息。马可福音不是向他们保证,说他们受苦是不正常的,这很快会过去,而是向他们保证,对跟从基督的人来说受苦是常态。但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应该有鼓舞人的一面。教会的受苦是 上帝为得胜制订的计划的一部分。正如保罗在罗马书8章18节所说的:
我想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罗马书8章18节)
马可在记载了耶稣预备他的门徒之后,在马可福音11章1节到13章37节转过来记载耶稣与犹太人领袖的对峙段落。
马可记录的对峙可以分成两大块:第一块是对峙的叙述,从8章31节到12章41节。第二块是橄榄山讲论,从13章1到37节。
贯穿这卷福音书的这个段落,马可记载了耶稣是怎样迫使犹太人领袖出手的。在马可福音前面的部分,耶稣没有寻求与犹太人领袖冲突;他面对反对,主要是因为人反对他施怜悯的事奉。但是在这个段落,马可记载耶稣主动寻求反对,为要进到他被钉十字架的地步。
首先,在马可福音11章1到11节,耶稣得胜进入耶路撒冷,公开宣告他是弥赛亚,是以色列合法的君王。
接着,在马可福音11章12到14节,以及20到25节,他把以色列当作一棵枯萎的无花果树,定它为有罪,在15到19节,他洁净圣殿,这直接攻击犹太人领袖的道德标准,削弱他们对百姓的权柄和影响力。
在马可福音11章27节到12章12节,耶稣也与大祭司、律法师和长老争辩。在挫败他们对他权柄发出的挑战之后,他讲了葡萄园园户的比喻,控告犹太人领袖叛乱对抗 上帝。在这时他们准备好要逮捕他,但害怕群众,让他们不敢下手。
接着,在马可福音12章13到17节,耶稣因着罗马税收的问题与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争论,并驳倒他们。
在这之后,在马可福音12章18到27节,耶稣证明撒都该人误解了《圣经》关于复活的教训。
最后,在马可福音12章28到44节,他攻击律法师。虽然耶稣承认他们中的一些人认识律法,但他坚持认为,整体而言他们是被贪婪和世俗的野心控制。
耶稣用一种或另外一种方法促成与有影响的犹太人的每一派公开对峙:这些人是祭司、律法师、法利赛人、希律党人和撒都该人。他让每一群人都有仇恨他、要置他于死地的理由,为的是要惹动他们来杀害他。
描写耶稣与犹太人领袖对峙的第二大块,就是耶稣和他的门徒之间的一个讲论。这个论述通常被称作橄榄山讲论,因为它是发生在橄榄山上。广义来说它跨越马可福音13章1到37节。耶稣在这块警告他的门徒,将来他们要面对苦难,免得他们措手不及。他教导他们,他们要被人拉到长官面前见证关于他的事,他们要被人殴打,他们要被人憎恨,他们的家庭要破裂,他们要遭受自然灾害和极大的磨难。事实上他清楚说明,逼迫和受苦要成为教会的特征,直到他再来为止。
但是耶稣也赋予门徒极大的盼望,向他们保证 上帝的国度最终要得胜。例如他在马可福音13章26和27节提醒他们,只要他们对他忠心,当他在大能和荣耀中成全他的国度时,大大的得胜就是属于他们的。
在意料之内的是,耶稣对门徒说的话继续激发起犹太人领袖来反对他。例如在马可福音13章1和2节,耶稣教导他的门徒圣殿将要被毁。但正如我们在马可福音14章58节看到的,人偷听曲解他的话,所以在受审时他被诬告计划要亲自毁坏圣殿。
现在我们已经从耶稣预备他的门徒和与耶路撒冷的犹太人领袖对峙这些方面,看了马可福音对弥赛亚受苦的叙述,我们准备来看马可福音14章1节到15章47节中耶稣经历受苦和死亡的记载。
对耶稣实际经历受苦和至死的记载充满了人很熟悉的事件:被犹大出卖、预言彼得要不认主、门徒未能在客西马尼园与耶稣警醒祷告、耶稣被捕、两次受审和彼得不认耶稣,以及最后耶稣被钉十字架和埋葬。
这是黑暗、威吓人的章节。气氛充满不祥的预兆。当中充满失败:犹太人领袖的失败、群众的失败、犹太人和罗马人法律制度的失败,以及门徒的失败。马可为一家遭受逼迫的罗马教会写这卷福音书,清楚表明耶路撒冷基督教诞生的生产剧痛和罗马教会的痛苦一样强烈。
马可对耶稣经历受苦和死亡的记载可以分成四大块,首先的是马可福音14章1到11节他为安葬接受膏抹。
马可在这一大块记载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细节。首先他说祭司长和律法师想办法要逮捕和杀害耶稣。第二,一位妇女用非常昂贵的香膏膏耶稣,他回应说她是为安葬的事膏他。就这样耶稣表明他马上就要被杀。第三,加略人犹大开始密谋把耶稣出卖给祭司长和律法师。我们可以看这是耶稣受苦和至死这个故事的转折点。他的死不再是一个模糊不定的威胁,而是一种迫在眉睫的现实。
马可接下来的一块,在马可福音14章12到42节记载了耶稣与门徒度过的最后时刻。
马可叙述的这一块以马可福音14章12到31节耶稣和门徒预备和吃最后的晚餐作为开始。就是在这次晚餐期间耶稣设立了主餐这个基督教圣礼。他也利用这个时候为他的门徒作了一些最后预备,帮助他们度过他受苦和至死的苦难时刻。例如他警告他们要四散离开他,他预言彼得要不认他。
在最后的晚餐后,这群人去到客西马尼园,我们在马可福音14章32到42节看到这件事。根据这段经文,耶稣惊恐起来、极其难过,甚是忧伤,几乎要死。显然他是预见到他钉十字架、大大受苦。
马可记载耶稣经历受苦和至死的第三大块,就是在马可福音14章43节到15章15节叙述耶稣被捕与受审。
这一块以马可福音14章43到52节耶稣被他的门徒加略人犹大出卖作为开始,继续在马可福音14章53节到65节讲到他在犹太人领袖面前受审。接着我们在马可福音14章66到72节看到彼得否认他认识并跟从耶稣的记载。最后我们在马可福音15章1到15节看到他在罗马巡抚彼拉多面前受审。在这些受辱的经历之后,耶稣被鞭打,然后被交给罗马士兵钉十字架。
马可记载耶稣经历受苦和至死的第四大块包括了在马可福音15章16到47节耶稣钉十字架的记载。
这块开始是讲耶稣被交给罗马士兵击打、凌辱,并像一个普通罪犯一样被钉在十字架上处死。从人的角度来看,他的受苦是压倒一切的。
耶稣在罗马人手中受这种虐待的事实,要把这些事件与马可起初的罗马基督徒读者紧密联系起来。他们可以快快看出他们的主受苦和他们自己受苦之间的对应关系,应该受到他勇气的激励,在他们自己的苦难中坚忍。
但耶稣受苦最可怕的地方,就是世人的罪被加在他身上,他服在父 上帝的忿怒之下。最后,在他死后,他被安放在一座坟墓里,因为在安息日之前没有时间,他的身体没有为安葬作好预备。
现在,我们已经看了对弥赛亚的宣告,弥赛亚的大能,使徒肯定耶稣是弥赛亚,以及弥赛亚的受苦,我们最后准备来看马可福音16章1到8节的弥赛亚的得胜,在当中马可描写了我们主的复活。
在看这部分的内容之前,我们应当暂停下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说马可福音在16章8节就结束了。毕竟我们大多数的《圣经》在这一章有二十节经文。但是,大多数的《圣经》译本同时也有注释,说明9到20节在最可靠的马可福音的那些古代抄本中是没有的。
马可福音的古代希腊文抄本有三个不同的结尾。一组抄本在第8节结束。第二组抄本在20节结束。第三组在第8节后还有两句话。
仔细衡量所有证据之后,大多数学者得出结论,马可在第8节结束他写的福音书。最远古和重要的抄本传统认同最短的结尾是原版。
许多学者相信另外两个结尾似乎是加上去的,因为一位抄写福音的人对马可以「因为他们害怕」这句话结束这卷福音书感到不自在。但抄写的人的这种不安是没有根据的。原因就是惧怕、敬畏和惊奇的主题是贯穿这卷福音书的。出于这个原因,对害怕的强调是非常恰当结束这卷特定福音书的方法。事实上,它和马可原本读者的经历非常吻合。当他们在耶稣复活之后面对逼迫时,认识到耶稣最早的门徒也经历过惧怕,就必然带给他们安慰。
让我们现在来看马可福音16章1到8节关于耶稣复活的记载。马可关于复活的叙述比其他福音书中同样的叙述要短,但是这简短是完全与这卷福音书的大纲吻合的。就像你可以记起的那样,这卷福音书开篇对弥赛亚的宣告也是非常简短的,构成福音书中间部分的使徒肯定耶稣是弥赛亚的叙述也是如此。
关于弥赛亚得胜的这个部分开始是讲在耶稣至死和埋葬之后,妇女来到耶稣的坟墓要膏他的身体。她们遇见一位降临的天使,天使的信息是清楚直接的。就像耶稣贯穿事奉当中如此多次预言的那样,他已经胜过死亡,得胜复活了。请看马可福音16章6到8节这卷福音书的结尾:
那少年人对她们说:「不要惊恐!……他已经复活了,不在这里。请看安放他的地方……」她们就出来,从坟墓那里逃跑,又发抖,又惊奇,什么也不告诉人,因为她们害怕。(马可福音16章6-8节)
按马可叙述的脉络来看,妇女的回应完全在预料之内:她们害怕。这卷福音书中几乎每一个人对 上帝大能临在的回应都是敬畏、惊奇和惧怕。
马可这里的潜台词是妇女受命去宣告耶稣的复活,但是,她们却恐惧、逃跑,不敢告诉任何人。然而,当我们两千年之后读到此处时,我们都知道这并非是整个故事的终结,我们知道 上帝的真道已经得胜,而且这一点再次衬托出我们在《圣经》中不断看到的对比:人类的失败和无能与 上帝的信实和旨意。(罗伯德•普拉莫博士)
上帝的百姓在今生要经历软弱和缺乏。在罗马马可原本读者是这样,历世历代以来的教会也仍是这样。但福音的好消息就是 上帝的国度已经降临了。弥赛亚已经胜过了 上帝百姓的仇敌—就连那最终的仇敌,死亡本身也胜过了。出于这个原因, 上帝的百姓能够大胆面对国度福音的仇敌。胜利已经属于我们了。
在看了马可福音的背景及结构和内容之后,我们就可以来看它的一些主要主题。
耶稣作为弥赛亚或基督的身份,这无疑是马可在他的福音书中要传递的最至关重要的主题。马可要确保他的读者知道,耶稣确实已经来救他们脱离他们的罪。耶稣是那位征服死亡的君王。他大有能力、让人敬畏、不可阻挡、充满荣耀。他是那位通过把 上帝的国带到地上,以此来拯救他们的救赎主。尽管他们肉眼不能再看见他,他仍旧掌管一切,并且他已经应许要再来完成他已经开始的拯救。
按照我们这一课的目的,我们要把耶稣是弥赛亚这个主题分成两部分。首先我们要看耶稣是身为弥赛亚的那位受苦的仆人。第二,我们要看他是身为弥赛亚的得胜的君王。让我们首先来看耶稣是受苦仆人的这个角色。
我们关于耶稣是受苦仆人的讨论要分成三部分。第一我们要提到与弥赛亚有关的一些犹太人的期望。第二,我们要简短强调作为受苦仆人耶稣事奉的性质。第三,我们要讨论马可要读者对耶稣弥赛亚身份这个方面当有的正确回应。让我们首先来看在耶稣那个时候常见的犹太人对弥赛亚的期望。
他来,是一位谦卑、受苦的仆人。犹太人对弥赛亚的盼望则是在寻找在弥赛亚统治下的地上政治国度,与数个世纪之前大卫统治的国度类似。但耶稣甚至没有尝试在地上事奉期间建立这种国度,这让许多人拒绝他作弥赛亚。
很显然,弥赛亚的概念在旧约中是极为重要的。弥赛亚就是受膏者,受膏的君王。一个有意思的遐想就是,如果以色列人真的顺服 上帝,从未强求让人来做君王,基督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当然,以色列人没有顺服。因此,你看到这些被膏的君王们,不照顾他们的百姓,在这个世上不建立 上帝的公义,以自我为中心。从而你就看出旧约浮现这个渴望,噢,我们怎么就还没有出现一个应该像弥赛亚的君王呢?因此,你就有了那个来临之王的这个画面,特别是在以赛亚书,那里把这个来临之王和圣灵做了一个令人惊奇的关联。旧约的子民不光是盼望弥赛亚,他们也渴望圣灵的降临,使他们有能力顺服他们的律法。因此,很有意思的是观看以赛亚使用怎样的特定图画,来描写弥赛亚和圣灵之间的关系。弥赛亚要被圣灵充满;祂要被圣灵膏抹。祂透过圣灵说话行事。因此,当复活的主叫使徒们在耶路撒冷等待父神的应许来临时,他们好像并不感到特别的意外。就好像说,哇,终于弥赛亚说出了我们期待祂该说的话,我会把圣灵赐给我的百姓。但是他们却不明白,弥赛亚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才能引入 上帝公义的世代和圣灵的世代。他们无法将以赛亚书53章和11章联系起来看。他们无法将这个事实连在一起,就是弥赛亚必须要死,不然祂就无法带来这个圣灵掌权的公义、平安和生命的国度。(约翰•奥斯沃特博士)
了解到这些犹太人的期望,就让我们来看作为受苦的仆人耶稣的事奉。
耶稣是一位令人吃惊的弥赛亚,因为他是以死得胜。马可在这卷福音书开始的时候,记载了那最终导致他被钉十字架的冲突。福音书后半部分一开始突出的主题就是即将临到的耶稣的受苦和至死,然后就是他确实受苦和至死。
与这种对耶稣受苦的强调对应的,是对他服事的强调。他医治和服事许多不同的人,他付出性命作赎价,救赎罪人。他在每一件事上顺服 上帝的旨意,为要使 上帝的百姓得益处。
马可震撼地把受苦和服事的这些主题联系起来的一个地方,就是马可福音10章35到45节。在这一段经文里,雅各和约翰向耶稣要求得到耶稣国度里的尊贵地位,然后其余十位门徒对这种要得尊荣的抱负非常生气。但耶稣责备所有这十二个人。他敦促他们过一种服事的生活,以自己的生命为榜样。
仆人领导力所要求的就是领袖要积极投入在事奉的人生里,而且,正如保罗说的,要乐意自己付出来服侍他人,支持他人,和装备他人。因此而言,领袖不光是要给出方向,比如我们常说的,发号施令,说走,说干这类的事。的确,是要发出命令。但是,领袖们是先行一步来实现目标和目的。这一点让我想起保罗论及到劳苦时讲到的。他说在他同辈中比他们多受劳苦,因此在此方面,让你强烈的感受到做仆人领袖意味着什么,就是在众人中谦卑的身先士卒,救赎性的来分担他人的重担。(莱瑞•库克瑞尔博士)
请听耶稣在马可福音10章45节对这种领袖地位的解释:
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马可福音10章45节)
耶稣清楚表明,作领袖是事奉 上帝和服事接受带领的人的一种形式。作领袖并不是一种得荣耀的机会。相反,它更经常使作领袖的人受苦。实际上耶稣知道,他服事他人的使命要最终导致他死去,但这是他接受的使命,他命令他的门徒也接受这使命。
其实,在马可的福音书中,祂似乎特别注重让我们把握耶稣是那位旧约预言的受苦的仆人。在此福音书的前半部中,特别在强调耶稣作为君王的角色;而后半部分我们就被带到耶稣的受苦和钉死。因此,或许马可福音10章45节就是一个关键的经文,「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而这个特别的经文是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下出现的,就是勉励门徒们要效法耶稣那样的楷模,这就意味着要求我们真实地放弃自己的权利,实在的为了福音和国度扩展的缘故放下自我。而且,马可特别给了我们一个真实的楷模,知道如何不再为自己奋斗,我们不再像门徒当年经常犯的毛病那样,指望在天上有最好的席位,而是相反,跟随耶稣的楷模,甘心乐意地为了他人的缘故牺牲自我,这正是我们要追随的楷模。(西门•沃伯特博士)
因此,我们若思想耶稣命令我们要成为仆人领袖该有的样式,我们就会发现耶稣在福音书中展现的正是这样的领导力。首先,我们发现当耶稣遇到不同的人和他们的需要时,祂倾听的非常好。祂在那些人的情形中与他们相遇,祂确实聆听他们在字里行间要表达的,不光是他们表面的词句。例如,在马可福音中我们看到祂与儿子多年被鬼附的那个父亲相遇时,知道这孩子用石头砍自己,父亲认为完全没有希望了。父亲说,「我信不足,求主帮助。」然而,耶稣非但没有责备他,却回应他的祈求,医治了他的儿子。接着我们按着此福音书的走向和脉络来看,耶稣在走向何方?耶稣是走向耶路撒冷为跟随祂的人舍弃自己的生命,为他们的罪付出代价。这种放弃自己荣耀,为跟随祂的人舍弃自己的生命,表达出的牺牲之爱,是与当时的文化有极大的反差。因此,这就是耶稣在福音里展现出的楷模,祂关心和倾听祂所遇见人群的方式,和祂迈向耶路撒冷、舍弃祂自己生命的走向。这就是真正的仆人领袖。(贵葛•派锐博士)
明白了犹太人对弥赛亚的期望,以及耶稣的事奉,让我们思想马可要他的读者对耶稣作为基督身份的这一方面当有的回应。
耶稣教导说,跟从他的人要受苦,他们要面对社会的反对,他们要与他们的家人发生冲突,他们要受到魔鬼势力的试探和骚扰,他们要受逼迫,一些人甚至要被杀害。但他仍要求他们忠心和坚忍。请听耶稣是怎样在马可福音12章30节概括这个意思的: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 上帝。(马可福音12章30节)
耶稣在这里是引用申命记6章5节,为的是强调 上帝对他百姓生命拥有完全的所有权。我们应当在我们生命和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完全委身给 上帝。
跟从耶稣,这就要涉及牺牲和受苦。但他仍然要求我们完全向他委身,愿意为了他国度的缘故,按照世人藐视的人生方式生活。
只举一个例子,请看马可福音10章17到29节那有钱的青年长官的故事。他到耶稣这里来,问要承受永生他应当做什么,耶稣让他变卖他所有的家产,分给穷人。但耶稣的要求是超过这富有的青年长官能承受的,所以他忧忧愁愁地走了。耶稣告诉他的门徒,这不应当令他们感到惊奇,因为「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 上帝的国还容易呢。」他继续说,跟从他的人应当愿意撇下家人、房屋和财产,他们要情愿受逼迫,他们甚至要愿意为他的缘故殉道。正如耶稣在马可福音8章34和35节所说的那样:
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已,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已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马可福音8章34-35节)
在一方面或另一方面,每一个基督徒都有一个十字架。但是拯救的荣耀和祝福是值得牺牲的。
耶稣说门徒要背十字架,但是,在彼得人生的某些时刻,在他望着自己的手,却看上了一把刀剑。他割掉了大祭司仆人的耳朵。你看到了吗,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教会常常活在这两难之间,是刀剑,还是十字架?我们是要跟随人的发明,人的方法,人的智慧;还是我们甘心委身于透过舍己跟随耶稣,致死自己的旧人。其实,耶稣表达的十分清楚。那荣耀,就是 上帝透过祂的儿子赐给我们的荣耀,只有通过十字架的道路,惟有跟随耶稣的脚踪行,才能达成。因此,本质的问题不在于我们可以在何时或何处可以妥协,其实是在于我们真要跟随耶稣吗?如果人确实委身于这个目的,如果人理解到耶稣的道路就是十字架的道路,跟随祂就意味着不断地向自我死,持续地向祂活的话;若是这样,妥协还是不妥协,合一还是混乱的这类问题,只要我们都能专注在基督徒人生的十字架的塑造本质上,此类问题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就迎刃而解了。(麦克尔•葛罗道牧师)
作门徒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事实上,按照耶稣的说法,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进 上帝的国是不可能的。但请听耶稣在马可福音10章27节是怎样鼓励他的门徒的:
在人是不能,在 上帝却不然,因为 上帝凡事都能。(马可福音10章27节)
我们没有能力按照他要求的根本方式来顺服他,但 上帝有能力。他使用在我们里面的那能力,为要确保我们进入他的国。
每当我们寻求在基督里长进,成圣,在圣洁和公义中成长时,其中一个最可怕的事就是我们脱离圣灵的能力来寻求这一切。这决不可能让 上帝喜悦,这根本就没有依靠那位救了我们的 上帝来继续达成我们的成圣。因此,对于我们人生中生出的任何美善,我们生命里的任何长进,圣灵的工作和圣灵的能力都是绝对根本性的。…奇妙的事就是,当耶稣完美的人性成为我们的楷模时,我们在他的生平和生命里就真实的看到这一切。圣灵充满并运行在基督的生命里,给祂能力、力量和引导,在他开始地上事奉受洗时膏抹他;甚至在这之前,圣灵使童女感孕,让我们认识 上帝成为人。我们看到正是圣灵引导他进入旷野受魔鬼的试探,圣灵充满和服侍了祂。圣灵就是基督的人生中运行的大能。如果是这样话,祂一定是跟随基督者人生中运行的大能。(埃瑞克•索尼斯博士)
马可要他在罗马原本读者明白,他们受苦受逼迫,这是他们真正跟从基督的一个记号,这是耶稣为他的国度所订计划的一部分。马可要他的读者受这个事实激励,他要他们相信 上帝要像加给耶稣的能力一样赋予他们能力,使他们在艰难中坚忍下来,可以带着勇气和盼望面对他们的受苦。
耶稣仍在慢慢地将祂的国度带到地上;他仍在使用他百姓的受苦,以此作为达致这个目标的方法;他仍然加添我们的力量,使我们可以忍耐。为耶稣和他国度的缘故受苦,这不应当令我们灰心;反之,这应当安慰和激励我们。我们受苦,因为我们是他的仆人。我们相信有一天我们的受苦要得到测不透的福份作为赏赐,这些祝福要大大补偿我们忍受的苦难。
我们要思想的耶稣身份的第二个方面,就是他作为把 上帝的国度带到地上的得胜君王的角色。
旧约《圣经》讲得很清楚,弥赛亚是大卫王的后裔,他的工作是复兴大卫宝座的荣耀,永远作以色列的王。我们在诗篇89,110和132篇的地方看到这个预言,看到在马可福音12章35节对此的证实。所以每当《圣经》指出耶稣是基督或弥赛亚时,《圣经》也证实他作为君王的地位。例如这就是在马可福音10章47和48节他被称为「大卫的子孙」的原因。在马可福音14章61和62节,当耶稣在犹太人公会面前受审时,在马可福音15章2节,当他受彼拉多审判时,他亲口宣告自己是弥赛亚君王。
我们要来看马可强调耶稣是得胜君王这个角色的三个方面。我们要思想耶稣宣告他的国度的这个事实。我们要看他彰显他的能力和权柄。我们要留意到他征服了他的仇敌。让我们首先来看耶稣宣告他的国度的这个事实。
请回想马可在马可福音1章14和15节是怎样概括耶稣的福音事奉的,在当中他这样记载:
约翰下监以后,耶稣来到加利利,宣传 上帝的福音,说:「日期满了, 上帝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马可福音1章14-15节)
耶稣传道事奉的中心目的,就是宣告 上帝的国近了,它的祝福是传给所有悔改相信之人的福音或好消息。
耶稣也通过教导门徒他的国的奥秘,以此宣告他的国度。事实上这就是祂常常使用比喻教导的原因,就是向蒙拣选的人启示国度的奥秘,而向那些不是被拣选的人则把奥秘隐藏起来。请听耶稣在马可福音4章11和12节对他的门徒说了什么:
上帝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马可福音4章11-12节)
当然耶稣经常描写 上帝的国。例如在马可福音第10章,他指出能容易进入这国的人是谁,如小孩子,以及只有经历极大困难才能进入这国的人,如有钱的人。
我们要提到的耶稣作为得胜君王角色的第二个部分,就是他彰显出他作为 上帝在地上的国的元首的能力和权柄。
耶稣主要通过他的神迹彰显他君王的能力和权柄。例如马可福音4章41节说受造界遵从他的命令。鬼魔常常承认他是 上帝的儿子,我们在像马可福音1章24节,3章11节和5章7节的地方看到这一点。耶稣胜过大自然和鬼魔,成就他旨意的能力,有力证明了他已经来,要把 上帝的国带到地上。他的神迹医治也是一样。国度的祝福包括生命与健康。所以当耶稣医治众人时,他是按照他的王权,把国度的祝福分发给他们。
耶稣实行神迹或许至少有三个理由:第一,祂要表明祂的怜悯, 上帝对那些经受苦难的人充满着怜悯。因此,祂就医治人们,因为祂受自己怜悯的本性感动,被乐意对人施怜恤的心所驱使。祂想要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与此同时,祂也传扬祂究竟是谁的真理,祂就是弥赛亚,带来天国救恩的那一位,从而让人们知道这些神迹是表明他身份的记号,不单只是显明祂是 上帝,从而能够行这些神迹,而是指出祂就是弥赛亚,基督。因此,接下来的第三个特点,就是这些神迹更进一步表明,弥赛亚的救恩已经来到了。 上帝应许的世代已经冲入历史,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复原或是翻转那些带来疾病、死亡的咒诅,因此,耶稣在医治病人。当食物和水缺少时,他就提供食物和丰盛的美酒。因此,耶稣的神迹带来 上帝在历史中的改变,因为祂就是弥赛亚,把它带入我们的人生正是祂的使命。(约翰•麦靳磊博士)
但除了行神迹外,耶稣也用别的方法彰显他作为君王的能力和权柄。例如在马可福音1章16到20节,耶稣大胆呼召门徒撇下他们的房屋、家人和工作来跟从他。他不是仅仅提出很有智慧的建议而已。他要求一种人生改变的回应。实际上这和他向每一个听到福音的人发出的命令是一样的,他仍要求这相同的回应。每一个人都有义务顺服耶稣,把他们的生命交托给他,无论他带领要去哪里都跟从他。
也许关于耶稣权柄最令人难忘的例子,就是在马可福音2章3到12节他赦免那位瘫子的罪的情形。耶稣和所有其他人都知道只有 上帝才能赦罪。但令人惊奇的是,耶稣没有要那人向 上帝求赦免;他满有权柄地赦免了这人的罪。结果就是,这句话不仅确定了这人得赦罪,还确定了耶稣王的权柄。耶稣通过赦免这人的罪表明,他有王的权柄在 上帝的国度内施行公义。通过在赦免这人之后立刻医治他,耶稣证明他的信息确实是从 上帝而来。
当然耶稣有权柄赦罪,这是我们跟从他的其中一个最大原因。藉着他我们的罪可以被涂抹,所以我们能与 上帝和好。不是与他为敌,我们能成为他国度忠心的国民,得到随之而来的一切永远福分。
我们要提到的关于耶稣得胜君王角色的第三部分,就是他征服了他的敌人。
耶稣一生中有许多敌人:反对他的犹太人领袖,拒绝他的不信之人,被他赶出去的鬼,还有其他敌人。在与他的敌人冲突的每一样情形里他都得胜。他驳倒了他们的论据;他躲过了他们的阴谋;他释放人脱离他们的压迫。他甚至使用他们的阴谋成就自己的目的,容许他们把他钉在十字架上,结果他能为罪献上赎罪祭。这一切胜利都证明耶稣确实是弥赛亚,那位来把 上帝国度带到地上、身为大卫后裔的君王。
马可经常提到的一组敌人就是鬼魔。事实上马可比任何其他福音书作者都更强调耶稣胜过鬼魔撒旦力量的能力。马可让读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耶稣对鬼魔的控制上。
对马可来说,耶稣和鬼魔之间的这场冲突证明耶稣已经带来了 上帝的国度。国度的降临并不意味着没有争战的和平生活。相反这意味着耶稣的国度来与邪恶国度的魔鬼势力争战并最终得胜。对罗马的基督徒而言,这意味着他们的受苦是一场更大规模属灵争战的一部分。尽管他们可能一时要受压迫、逼迫,但他们仍在得胜的一方,有一天他们要完全得胜。我们今天也是如此。
但尽管耶稣胜过鬼魔的能力令人惊奇,他最大的胜利却是胜过死本身,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章26节把死称作「末了的仇敌」。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在耶稣死前,他反复向门徒解释他的受死是他取得胜利的方法。死亡是一位仇敌,但耶稣要征服和使用这位仇敌,成就他自己的目的。只举一个例子,请听在马可福音14章24、25节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是怎样向门徒保证的:
耶稣说:「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的。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 上帝的国里喝新的那日子。」(马可福音14章24-25节)
耶稣是一位温柔的牧人,应许说他的死根本不是让人灰心的原因,反而是胜过死和死的结局之 上帝的圣约胜利。耶稣也应许说,这并不是他与门徒共进的最后晚餐。在所有将要发生的可怕之事后,在他被捕、受审、受苦和死亡之后,当他的国度在一切的荣耀里圆满成就时,他要与他们再喝。从古代世界马可原本读者到历世历代的教会,我们欢庆主餐,这要提醒我们基督的得胜要最终胜过我们一切的受苦。有一天我们要得赏赐,与耶稣他自己欢庆共享得胜的筵席。
耶稣在他被钉十字架、受死和埋葬时,容许死亡暂时有权势胜过他,好使他可以救赎我们脱离罪。但他没有留在那权势之下。他复活的时候连死亡也胜过了,毫无疑问地证明他就是基督, 上帝派来把国恢复到地上的弥赛亚君王。
但如果耶稣来是要作王,这岂不意味着他失败了吗?这个问题必然是困扰着马可那些受逼迫的读者,就像它困扰着每一个世代中的许多基督徒一样。毕竟我们此时此刻看不到耶稣在地上作王。似乎他并没有成就弥赛亚君王应当成就的一切。
在马可福音,在此福音书的前半部分中,相当强调耶稣的王权,为此耶稣展现出祂有胜过疾病的能力;祂展现祂有控制自然的能力;祂展现出祂能召集人来跟随祂;包括所有人们期待 上帝在我们中间为王所行的一切。可是,出人意外,门徒们却很难对此有正确的把握,这点在马可福音中特别突出,就是随着耶稣不断宣告和确认祂是君王,在门徒思想中开始慢慢接受时,然而,耶稣接下来却说,祂将要被人弃绝,祂将要受难,祂将要被治死。我认为起初他们很难明白,来到人们中间作为君王的,怎么反倒成了服侍别人的。但是,实际上,事后再回顾未来之王的预言时,你可以找到像以赛亚书53章这样的经文,那里谈到有一个要来的君王,但是祂也必将受难,被治死;而耶稣讲论到祂这样做就是为人类的罪作赎价,在十字架上隐藏祂的尊贵,为人类的罪成为赎罪祭。当然,这绝非是故事的终结,因为祂后来复活,高升到天上,如今他早已登上治理万有的君王宝座,祂必将再来审判活人和死人。(西门•沃伯特博士)
耶稣不是一世纪大多数人期待的那种弥赛亚,他不是今天大多人要的那种弥赛亚。他过着一种受苦服事的生活,他呼召他的国度子民也如此行。耶稣在马可福音第4章撒种和芥菜种的比喻中教导说,跟从他的人要受逼迫,情况看起来就像他的国要失败一样。
然而他也教导,在一些人身上国度的话语扎根结果。他们顺服接受 上帝的国度,他们跟从耶稣,加增 上帝的国度。
国度暂时是掩盖起来的,它缓慢增长,它甚至会遭受挫折。但最终 上帝的国度要带着一切的完全临到。正如耶稣在马可福音4章22节说的那样:
因为掩藏的事,没有不显出来的;隐瞒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马可福音4章22节)
马可对他原本读者和对我们的信息是清楚的。 上帝的国度奥秘地增长,与逼迫、受苦和仇敌争战。但它也是按照 上帝的时间表确实地增长。 上帝的国和耶稣的事奉不能受阻。有一天耶稣要再来,完成他开始做的事情。他要最终和完全击败他一切的仇敌,我们自己要得荣耀,进入永不能终止的永生这最终状态。那时候不会再有尚未应验的旧约预言,他要成就一切。
在这一课我们从马可是作者,他的原本读者和他写作的情形这些方面来看了马可福音的背景。我们也探索了他写的这卷福音书的结构和内容。我们关注它的两个主要主题:耶稣作为受苦仆人和得胜君王的身份。如果我们带着这些认识读这卷福音书,就会发现我们能更加完全地理解马可福音,我们能更好的把它在现今时代应用于我们自己的生活中。